肇事逃逸后不赔偿,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


当遇到肇事逃逸者不赔偿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处理: 首先,要确定事故责任。一般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不过,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所以,要尽可能收集能证明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双方责任的相关证据,比如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目击证人的联系方式和证言等。 其次,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赔偿问题: - **协商**:尝试与肇事方直接沟通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财产损失等因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 **调解**: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通过交警部门进行协调。调解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解决方式,由中立的第三方介入,协助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 **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受害者可以根据交警所认定的事故责任,依法向法院起诉要求肇事方赔偿损失。如果对方驾驶的是机动车辆,还可以同时将对方和对方的保险公司一并起诉至法庭。在起诉前,为了保障后续赔偿能够顺利执行,受害者可以搜集对方的财产线索,并在起诉后申请财产保全,查封对方的财产。 最后,如果法院判决肇事方承担赔偿责任,而肇事方仍然拒不赔偿,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肇事方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其财产等,以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另外,肇事逃逸者除了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可能面临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 **行政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拘留。 - **刑事责任**:如果逃逸方负事故主要或者全部责任,且致使一人以上重伤的,则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