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起诉后转移财产如何认定?


在法律上,被起诉后转移财产是一个需要谨慎界定的行为。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如何认定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被起诉后转移财产。简单来说,就是在当事人已经成为诉讼中的被告后,把自己名下的财产通过各种方式变更到他人名下或者进行不合理的处置,目的是为了逃避未来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偿还债务、支付赔偿款等。 在认定时,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移财产的时间。如果是在收到法院的起诉通知之后进行的财产转移,就会更容易引起怀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在诉讼期间恶意转移财产是不被允许的。 二是转移财产的方式。如果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或者无偿赠与他人财产,这就很可能被认定为转移财产。比如,市场价100万的房子,以10万的价格卖给亲戚,这种明显不合理的交易就会被认为有转移财产的嫌疑。根据《民法典》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受让他人财产或者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债务人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三是转移财产的目的。判断是否是为了逃避债务是关键。如果转移财产后,导致自己没有足够的财产来履行可能的法律义务,那么这种转移就很可能被认定为恶意转移。例如,在借贷纠纷案件中,被告在被起诉后将自己名下唯一的房产过户给他人,导致自己没有财产可以偿还借款,这种行为就很可能被认定为转移财产。 总之,被起诉后转移财产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时间、方式和目的等多方面因素。如果你面临被起诉的情况,处理财产时一定要谨慎,避免因不当行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