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是怎么判定涉及金额的?


在法律上,判定诈骗涉及的金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对诈骗行为的定性和量刑。下面为你详细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诈骗金额。简单来说,诈骗金额就是诈骗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非法获取的财物价值。这其中既包括实际获得的现金,也涵盖了通过转账、刷卡等方式取得的款项,甚至还包括骗取的物品按照市场价格折算后的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判定诈骗金额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金额的计算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为准。也就是说,要把诈骗行为所涉及的全部财物价值加起来。比如,诈骗分子既骗了受害人的现金,又通过网络转账骗取了一部分钱,那么这两部分的金额都要算在诈骗金额里。同时,如果诈骗的是物品,要按照被诈骗物品在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其价值。对于多次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如果没有经过处理,那么诈骗金额会累计计算。例如,某人分三次诈骗他人,每次诈骗的金额分别为1000元、2000元和3000元,那么累计诈骗金额就是6000元。在量刑方面,诈骗金额的大小起着关键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不同地区会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确定具体的标准。一般来说,“数额较大”通常指诈骗金额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巨大”指诈骗金额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指诈骗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总之,判定诈骗涉及金额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计算行为人实际骗取的财物价值,以便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