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有履行能力是如何认定的?

我最近涉及一个官司,法院判决对方要履行一定义务,但对方称自己没履行能力。我不太相信,想知道法律上对于有履行能力是怎么认定的,这样我心里也有个底,看看对方是不是在耍赖。
展开 view-more
  • #履行能力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法律层面,“有履行能力”指的是义务人具备按法律文书确定内容和要求,全面、适当地履行义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认定涉及多方面因素。 从财产方面来看,如果义务人拥有房产、车辆、存款、投资等可变现的财产,且这些财产价值足以覆盖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通常会认定其有履行能力。比如在债务纠纷中,法院判决被告偿还债权人 50 万元欠款,若被告名下有一套市值超过 50 万元且无其他权利限制的房产,一般就会认为被告有履行能力。相关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其中明确指出,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从收入能力角度,义务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其收入在扣除必要生活开销后,有足够余额用于履行义务,也会被认定有履行能力。例如,某员工每月工资收入扣除生活必需费用后,有能力每月偿还一定数额的债务,就属于有履行能力。此外,义务人具有特定技能或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劳动获取相应报酬来履行义务,也在认定范围内。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来认定义务人是否有履行能力。法院会调查义务人的财产状况,包括查询银行账户、房产登记、车辆登记等;还会了解义务人的收入情况,如工资流水、经营收入等。同时,也会考虑义务人的身体状况、就业能力等实际情况,以确保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