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定肇事司机逃逸?


判定肇事司机逃逸,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和考量因素。下面为您详细解释。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逃逸的核心在于逃避法律责任,而不是单纯离开现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接下来,我们看看判定肇事逃逸的具体情形。情形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比如张三开车撞到了李四的车,张三心里清楚撞车了,却一脚油门直接跑了,这显然就是逃逸。情形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但实际上责任判定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具体事实,不能由当事人自己主观认定。例如王五觉得是对方的问题,没等交警来就走了,结果后来发现自己也有责任,这种情况也可能被认定为逃逸。情形三:存在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例如赵六酒驾撞车后,害怕被查就先离开,等觉得酒劲过了再回来,这也符合逃逸特征。情形四: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像孙七把伤者送到医院,却没通知交警,自己悄悄走了,也可能被判定为逃逸。此外,还有一些情形也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离开现场并且否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其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的;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现场的。在判定肇事逃逸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现场的证据、当事人的陈述、证人证言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证据充分、符合上述逃逸情形的,才能准确认定肇事司机逃逸。如果对逃逸认定有异议,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申诉。总之,肇事逃逸不仅会加重事故责任,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