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现场与逃逸如何认定?
我之前开车发生了点小事故,当时因为心里害怕就把车开走了。现在很担心这算逃逸,我不太清楚离开现场和逃逸在法律上是怎么区分认定的,想知道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情况会影响认定结果。
展开


在法律层面,准确区分离开现场和逃逸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也影响着司法的公正与公平。以下将对两者的认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明确逃逸的认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这意味着逃逸行为的核心在于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比如,在发生碰撞事故后,明明知道事故发生,却为了不承担赔偿或刑事责任,立即驾车快速离开现场,这种情况就很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而离开现场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它并不一定等同于逃逸。离开现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并不知晓事故的发生。例如,在一些轻微刮擦事故中,由于声音较小或者车辆震动不明显,驾驶员可能没有察觉到碰撞,从而继续正常行驶离开了现场。还有一些情况是,当事人因特殊原因需要暂时离开现场,但有返回的意愿和行为。比如,发生事故后,现场有人受伤急需送医,驾驶员为了救人而驾车离开现场去寻找救援,并且之后主动联系警方说明情况,这种离开现场的行为通常不会被认定为逃逸。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逃逸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交警部门一般会结合事故现场的勘查、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证据来确定当事人是否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证据证明自己离开现场并非出于逃避责任的目的,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将其认定为逃逸。 总之,判断是离开现场还是逃逸,关键在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表现。逃逸行为是主观故意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现场可能存在多种合理原因。遇到交通事故时,当事人应保持冷静,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因错误的行为导致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