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抵押合同效力该如何认定?


借款抵押合同是指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的,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来担保借款债务履行的合同。认定借款抵押合同的效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主体资格方面。合同的当事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签订的借款抵押合同是无效的。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其次,意思表示要真实。《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在签订借款抵押合同时,一方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受欺诈、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出借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诱使借款人签订抵押合同,借款人在发现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该合同。 再者,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抵押的财产是法律禁止抵押的财产,这样的借款抵押合同就是无效的。 另外,关于抵押合同的形式和登记。《民法典》第四百条规定,设立抵押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对于一些特定的财产抵押,如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还需要办理抵押登记。以这些财产抵押的,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如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虽然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但抵押权可能无法有效设立。 最后,合同的履行情况也会影响其效力。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后,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可能构成违约。但违约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另一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例如,借款人未按时还款,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承担逾期利息等违约责任。总之,认定借款抵押合同的效力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