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如何确定?


医疗事故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确定医疗事故,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是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获得执业许可的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则是具备相应资质、在该医疗机构执业的人员。这就好比一家餐厅得有营业执照,厨师得有健康证和从业资格一样。相关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明确了医疗事故的主体范围。 其次是行为的违法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操作,这就属于违法行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再者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这里强调的是医务人员存在过失行为,并且这种过失行为导致了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如果仅仅是存在过失,但没有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果,那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分别对应不同程度的损害情况。 最后是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人身损害后果必须是由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患者的损害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患者自身的特殊体质等,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确定医疗事故通常要经过以下流程。第一步是报告。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二步是调查。卫生行政部门会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原因。第三步是鉴定。一般会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鉴定专家组会根据相关材料和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等。第四步是处理。根据鉴定结果,卫生行政部门会对医疗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赔偿等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