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该如何处理?


当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产生争议时,我们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条款则是合同中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当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这一款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确定条款的真实意思。 在解释合同条款时,我们要先从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入手。这是最直观的判断方法。比如合同中明确写了“交货时间为10月1日”,那双方就应该按照这个明确的表述来执行。如果词句本身模糊不清,我们就需要结合相关条款来理解。因为合同的各个条款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条款的含义可能会受到其他条款的影响。 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我们要思考双方签订合同的初衷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例如,双方签订了一个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目的是一方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另一方获得租金收益。在解释合同条款时,就要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 习惯也在合同解释中起到一定作用。这里的习惯包括交易习惯和行业习惯等。在某些行业中,可能存在一些大家普遍遵循的交易方式和规则。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就可以参考这些习惯来确定条款的含义。 诚信原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解释合同条款时,双方都应该秉持诚实、守信的态度,不能故意歪曲条款的意思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解决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协商是双方当事人自行沟通,尝试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可以由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找到解决办法;仲裁则是依据双方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诉讼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来判决。 总之,处理合同条款理解争议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遵循法律规定的方法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