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因分割家庭共有财产而发生争议的纠纷该如何处理?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因分割家庭共有财产而发生争议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当面临这类纠纷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家庭共有财产的概念。家庭共有财产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创造、共同所得的财产。这些财产通常是家庭成员通过共同劳动、共同经营或者共同积累而形成的,例如家庭成员共同经营的企业所得、共同购买的房产等。 处理这类纠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协商解决是首选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秉持着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沟通协商。大家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财产分割的方案,充分考虑每个家庭成员的贡献、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友好协商达成的分割协议,往往更容易被各方接受和履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还能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调解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对纠纷双方进行劝说、疏导,促使他们达成和解协议。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政府、所在单位等相关部门进行调解。这些部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双方应当按照协议履行。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纠纷,那么就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了。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共有人可以协商确定分割方式。达不成协议,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分割且不会因分割减损价值的,应当对实物予以分割;难以分割或者因分割会减损价值的,应当对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取得的价款予以分割。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家庭成员对家庭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生活需求等,作出公平合理的判决。 总之,处理家庭成员因分割家庭共有财产而发生的争议纠纷,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