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该如何处理赔偿?


当遭遇医疗过错需要处理赔偿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明确医疗过错的定义。医疗过错是指医疗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存在主观过失,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 一旦怀疑存在医疗过错,第一步是收集相关证据。这包括病历资料,它是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能反映医生的诊断、治疗过程等;还有检查报告,如X光、CT等检查结果,这些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依据;此外,医疗费票据也是重要的证据,它能证明你在医疗过程中的费用支出。 接着是与医院进行协商。这是比较常见且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你可以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双方就赔偿的金额、方式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如果协商不成,还可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由专门的鉴定机构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将作为判断医院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赔偿多少的重要依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最后,如果对鉴定结果不满意或者医院仍然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就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医院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会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和判决。赔偿的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例如,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误工费根据患者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等。总之,处理医疗过错赔偿问题要遵循法律规定,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