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该怎么处理?


医疗纠纷指的是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疗行为、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的争议。处理医疗纠纷,要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协商是解决纠纷最直接的方式,患者及其家属可以与医疗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如医务科工作人员等,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在协商过程中,双方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患者一方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医疗机构则要如实说明医疗过程和相关情况。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 若协商不成,还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介入,促进医患双方达成和解。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费用。 除了协商和调解,也可以通过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以上方式都行不通,那么可以选择进行民事诉讼。患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以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自己所遭受的损失。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判决。 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患者及其家属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病历资料、检查报告、医疗费用清单等,这些证据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同时,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