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存在合伙人占地产生合同纠纷该如何处理?


当出现合伙人占地产生合同纠纷时,有多种解决途径。 首先是协商解决。这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纠纷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就占地问题以及合同相关事项进行沟通,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尝试对争议事项达成一致,进而解决纠纷。这完全基于双方自愿原则,并非解决纠纷的必经程序。 其次是调解。调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解决纠纷。比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当事人可向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还有行政调解,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居中对合同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但申请有一定条件限制,比如申请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等。调解达成的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若一方不履行,对方不能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再者是仲裁。如果合伙协议中有约定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那么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需要履行。 最后是诉讼。若合伙协议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事后也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那么任何一方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若一方拒不履行,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注意,向法院起诉有三年诉讼时效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七条规定,合伙合同是两个以上合伙人为了共同的事业目的,订立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也对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人的权利义务等作出规定,为处理此类纠纷提供指引。 相关概念: - 合伙合同:是两个以上合伙人为了共同的事业目的,订立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协议。 -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协议。 - 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义务人就获得抗辩权,权利人的权利就不再受法院强制保护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