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追责?


未成年人犯罪追责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对待的法律问题,它涉及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两个方面。下面为你详细介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他们实施了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追责,我国法律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会更加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具体的追责方式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犯罪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认知和控制能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一个17岁的少年抢劫他人财物,就需要按照刑法中关于抢劫罪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这些犯罪行为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即使是年龄相对较小的未成年人实施,也需要承担责任。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故意杀害他人,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法律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严肃处理。此外,对于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在量刑上也会有特殊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给予他们从轻或减轻处罚,更有利于他们的改造和成长。同时,在司法程序上,也会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比如设立少年法庭,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判方式等。总之,未成年人犯罪追责是一个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过程,旨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