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起诉后怎样追究责任?


医疗事故起诉后追究责任是一个严谨且有步骤的过程。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了解医疗事故的概念很重要。医疗事故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在起诉后,追究责任主要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 对于民事责任的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在起诉后,患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自己受到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证据可以包括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结合医疗鉴定结果(如果有的话)来判定医疗机构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及赔偿的具体数额。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 行政责任方面,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情节,给予医疗机构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处罚;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当法院判定存在医疗事故后,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对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卫生行政部门会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理。 刑事责任的追究相对较为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医疗事故符合上述刑法规定的情形,患者或其家属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进行立案侦查。一旦查实,相关医务人员将面临刑事处罚。 总之,医疗事故起诉后追究责任需要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