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该如何认定?

我跟别人签了份合同,现在对方疑似骗我,我怀疑他有非法占有目的。我不太清楚在法律上,对于合同诈骗罪里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怎么认定的,是看他的行为,还是有其他的标准呢?我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遇到合同诈骗了。
展开 view-more
  • #合同诈骗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而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 从法律依据来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情形,但并未对“非法占有目的”作出明确的界定。不过,在司法实践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总结出了一些认定的方法和标准。 首先,考察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履约能力,但与合同要求的相差甚远,却仍然与他人签订合同,就有可能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一个小作坊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合同约定数量和质量的大型机械设备,却与对方签订了巨额的设备供应合同,收取货款后无法履行合同,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存在非法占有目的。 其次,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逃匿、挥霍骗取的财物、使用骗取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行为,导致无法返还财物的,一般会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行为人拿到对方支付的预付款后,立即用于赌博等非法活动,导致款项无法追回,这显然体现了其非法占有的意图。 再者,行为人对财物的处置方式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物用于非合同约定的用途,且拒不返还,也可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参考。比如,合同约定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但行为人却将资金转移到自己的私人账户,用于个人消费,并且拒绝退还,这种行为就表明其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最后,行为人的事后态度也不容忽视。如果行为人在违约后,不积极采取措施弥补损失,而是百般抵赖、逃避责任,也能从侧面反映其非法占有目的。比如,当对方发现被骗要求返还财物时,行为人不仅不配合,还故意躲避,这种行为就增加了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能性。 总之,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个行为或情况就轻易下结论。要从行为人的履约能力、行为表现、财物处置方式以及事后态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以准确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