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伪造货币罪?


伪造货币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货币管理制度和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认定伪造货币罪。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伪造货币罪的概念。简单来说,伪造货币罪是指仿照真货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特征,使用各种方法非法制造出外观上足以乱真的假货币,意图使其进入流通领域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足以乱真’,也就是假币在外观上要能够让一般人误认为是真币。 从犯罪主体方面来看,伪造货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比如,一个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实施了伪造货币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此罪。 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并且通常具有使伪造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的目的。如果只是出于好玩或者收藏的目的,制作了一些类似货币的物品,但并没有让其进入流通的想法,一般不构成伪造货币罪。例如,有人制作了一些仿真的古代货币模型用于观赏,就不属于伪造货币罪。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伪造货币的行为。这里的货币不仅包括人民币,也包括外币。伪造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机器印刷、复印、手工描绘、制版印刷等。只要实施了伪造行为,不论是否伪造成功,也不论伪造的货币数量多少,原则上都构成犯罪。不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伪造货币的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的,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综上所述,认定伪造货币罪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追诉标准等多个因素。在司法实践中,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