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型诈骗罪该如何认定?


借款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借款的犯罪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借款型诈骗罪的认定方式。 首先,认定借款型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行为人在借款时的财务状况,如果其本身已经负债累累、资不抵债,却仍大量借款,就可能存在非法占有的故意。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借款型诈骗的规定,但强调了判断非法占有目的要结合行为人的还款能力、借款用途等因素。比如,行为人拿到借款后用于赌博、挥霍等非正当用途,而不是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可以推断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其次,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也是认定借款型诈骗罪的重要依据。虚构事实是指编造不存在的事情,如编造投资项目、生意合作等理由来骗取借款。隐瞒真相则是指故意不告知真实情况,比如隐瞒自己的债务情况、财产状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在借款型诈骗中,如果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即交付借款,就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再者,还要考虑行为人借款后的表现。如果行为人在借款后有逃避还款的行为,如更换联系方式、隐匿行踪等,也可以作为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参考。相反,如果行为人在借款后积极努力还款,即使最终未能还清借款,也不宜轻易认定为诈骗罪。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借款型诈骗罪的认定需要全面、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个方面就做出判断。如果你怀疑自己遭遇了借款型诈骗,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