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网购仿真枪判无期案件该如何解读?


近年来,少年网购仿真枪被判无期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我们从不同方面来解读这类案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仿真枪”在法律上的定义。根据《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以及《仿真枪认定标准》,当所发射金属弹丸或其他物质的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简单来说,只要这把“仿真枪”有一定的杀伤力,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就会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枪支,而不单纯以它是否外观像真枪来判断。 在我国刑法里,涉及枪支的犯罪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里的“买卖”枪支,自然也包括网购这种形式。所以,少年网购仿真枪,如果该仿真枪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枪支,那就属于触犯了非法买卖枪支罪。 那对于少年犯罪,法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少年犯罪在量刑上会和成年人有所区别,会得到从轻或者减轻的处理。 回到少年网购仿真枪判无期的案件,一般情况下,被判无期说明案件情节比较严重。可能是购买的枪支数量较多、枪支的杀伤力较大,或者存在其他一些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情节。不过,这类案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人认为,一些少年可能只是出于爱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仿真枪会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枪支,他们本身并没有危害社会的主观故意。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平公正。 从这类案件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家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对枪支的界定,不要随意买卖可能涉及违法的物品。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少年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