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如何立案侦查?


医疗事故的立案侦查是一个严谨且涉及多方面的法律过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首先,要理解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意味着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关键在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是否导致了患者的人身损害。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范围,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基础。当怀疑发生医疗事故后,第一步是要进行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这可以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也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如果经过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且达到了刑事立案的标准,公安机关就会介入立案侦查。一般来说,当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就可能涉嫌医疗事故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立案侦查阶段,公安机关会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他们会收集与医疗事故相关的各种证据,包括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医疗文书,以及对相关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询问等。通过这些证据来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责任。总之,医疗事故的立案侦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部门。从确定医疗事故的性质,到进行技术鉴定,再到符合条件后的刑事立案侦查,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了解这些法律知识,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在遭遇医疗事故时,能够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