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车故意撞人却没事?


在法律层面,判定车故意撞人是否‘没事’,也就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或者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确故意撞人的概念。故意撞人指的是驾驶员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并且实施了开车撞向他人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意外事件或者过失行为。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而过失行为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在判定是否为故意撞人时,关键在于判断驾驶员的主观故意。司法实践中,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是行为动机,也就是驾驶员撞人之前的行为和表现。如果驾驶员和受害人之间存在矛盾、纠纷,并且在撞人之前有言语冲突、追逐等行为,那么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具有故意。比如两人之前因为争抢车位发生激烈争吵,之后一方开车直接撞向另一方,这种情况下故意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二是行为方式,包括撞车的速度、角度、次数等。如果是高速冲向人群或者多次撞击同一目标,那么故意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例如,驾驶员明知前方有人,却不采取刹车措施,反而加速撞上去,这就很可能被认定为故意。三是事后表现,驾驶员在撞人后的态度和行为也能作为判断依据。如果撞人后立即停车查看伤者情况并积极救助,主动报警配合调查,那么可能表明其并非故意。相反,如果撞人后逃逸,那么就会增加故意的嫌疑。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如果经判定驾驶员具有故意撞人的主观故意,并且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如果判定为过失行为,可能会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而如果被认定为意外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总之,判定车故意撞人是否‘没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并且以法律规定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