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如何进行法律认定?
我签了一份合同,感觉对方有欺诈行为,但不太确定。合同里有些条款和对方当时说的不一样,交付的货物也和约定的有差别。我想知道在法律上,像这种情况怎么认定是不是合同欺诈,认定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展开


合同欺诈指的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一方用欺骗手段让另一方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签了合同。 在法律认定上,首先要看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就是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比如商家把次品说成是正品来卖;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即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像卖房者隐瞒房屋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其次,欺诈方要有欺诈的故意。故意是指欺诈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比如,企业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还和对方签订合同,这就是有欺诈的故意。 再者,受欺诈方因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欺诈行为和受欺诈方的错误认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消费者因为商家虚假的宣传而误以为商品有某种功效,从而购买了该商品。 最后,受欺诈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了意思表示。即受欺诈方因为错误认识而签订了合同。比如,购房者因为开发商虚假的房屋信息而签订了购房合同。 如果要认定合同欺诈,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判断。当遇到可能存在合同欺诈的情况时,受欺诈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赔偿损失等。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了解对方的信誉和履约能力,避免陷入合同欺诈的陷阱。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