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应该怎样订立才能生效?


合同的订立与生效是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法律问题。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订立生效的相关要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合同订立通常需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并且这个意思表示要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比如,甲对乙说“我愿意以五千元的价格把我的手机卖给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要约。而承诺则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一旦承诺生效,合同就成立了。 合同要生效,还需要满足一些实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就是说,签订合同的双方都得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能力进行该交易的人。意思表示真实意味着双方是自愿签订合同,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并且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合同,可能还需要满足特定的形式要求才能生效。比如,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但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办理批准等手续的合同,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此外,合同的条款也应当明确、具体。合同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内容。清晰明确的条款有助于避免日后产生纠纷,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 总之,要使合同订立后生效,不仅要遵循法定的订立程序,还要满足生效的实质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形式要求,同时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合理。这样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