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审理怎样调解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调解是一项重要的程序,其目的在于帮助双方当事人在平和的氛围中解决争议,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调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调解要建立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之上。这是调解成功的基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只有将双方的婚姻状况、财产情况、子女抚养等问题调查清楚,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调解方案。比如在涉及财产分割时,要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和数量,这样才能为公平分割提供依据。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调解氛围。调解过程中,应保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法官或调解员要引导双方心平气和地交流,避免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因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双方才能更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例如,可以先让双方倾诉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释放情绪,然后再进入实质性的调解环节。 再者,要了解双方的真实需求和利益。调解不仅仅是简单地劝说双方妥协,而是要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法官或调解员要与双方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对于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的真实想法和期望。比如在子女抚养问题上,要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以及孩子的意愿等因素,制定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案。 另外,采用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也很重要。对于不同的案件和当事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调解策略。比如对于矛盾比较激烈的双方,可以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了解他们的底线,然后进行协调;对于比较理性的双方,可以采用“面对面”的调解方式,让他们直接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在调解过程中要注重法律的宣传和教育。让双方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以避免双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有助于双方达成合法、合理的调解协议。例如,在财产分割方面,要让双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和规定。总之,离婚案件的调解需要法官、调解员以及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查明事实、营造氛围、了解需求、采用灵活方法和宣传法律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调解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