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了该如何起诉?


当未成年人犯罪需要起诉时,这涉及到一系列有别于成年人犯罪起诉的特殊法律程序和规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是不同的。 在起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后,首先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会根据案件情况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但会尽量避免对未成年人不必要的羁押。例如,如果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可能会采取取保候审等措施。 侦查结束后,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会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会全面审查案件事实、证据,同时会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一定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未成年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果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 如果决定提起公诉,在法庭审理阶段,会有一系列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措施。比如,会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会通知其他合适成年人到场。并且,审判时一般不公开进行,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名誉。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起诉过程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