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工应该怎么处罚?


旷工是指员工在没有经过用人单位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缺勤的行为。对于旷工的处罚,主要依据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也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有权制定关于旷工处罚的规章制度,但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且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 关于具体的处罚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扣减工资。这是比较常见的处罚方式。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不过,如果旷工没有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不能随意扣减工资。 二是警告、记过等处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旷工的次数和严重程度,给予劳动者警告、记过等处分。这些处分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绩效考核和晋升机会。 三是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旷工情况严重,达到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以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总之,用人单位对旷工的处罚必须有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并且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限度。劳动者如果认为用人单位的处罚不合理,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