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主体应如何定性?


在法律领域,共同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形态,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主体对于司法实践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共同犯罪主体呢?共同犯罪主体指的是在共同犯罪中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简单来说,就是一起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者单位。 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这一条文为我们认定共同犯罪主体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它强调了共同犯罪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人数要求为二人以上,这里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二是主观方面必须是共同故意,即各个犯罪主体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从自然人主体来看,并不是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人都能成为共同犯罪主体。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未达到相应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不能成为共同犯罪主体。例如,一个13岁的孩子和一个17岁的孩子一起实施盗窃行为,由于13岁的孩子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只有17岁的孩子可能构成犯罪主体。 对于单位犯罪主体,当单位作为共同犯罪主体时,要考虑单位的决策机制和行为性质。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共同犯罪中,如果是两个或多个单位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这些单位就构成共同犯罪主体。比如,两家企业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走私行为,这两家企业就属于共同犯罪主体。 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主体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判断各个主体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这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沟通交流等方面来推断。还要分析每个主体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主犯、从犯还是胁从犯。主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通常要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从犯是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处罚相对较轻;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处罚时会根据其被胁迫的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 总之,共同犯罪主体的定性需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全面、准确地分析各个主体的情况,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