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如何判处?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判处有着特殊的法律规定和考量,这主要是基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和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详细的划分。 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被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此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意味着,只有实施了这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时,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谨慎态度和严格程序。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在量刑时也有特殊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在认知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上相对较弱,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此外,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生命权的保护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会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法院在审理时,会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等情况,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改造和回归社会。例如,可能会更多地适用非监禁刑,如缓刑、社区服务等,让未成年人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改造。 总之,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判处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过程,旨在既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未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