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怎样签才具有法律效力?


要让借款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主体方面,合同双方都得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要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知道签这个合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像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状态不太正常,没办法清晰思考的人,他们签的合同可能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其次,双方的意思表示要真实。也就是说,签合同是双方自愿、真实的想法,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比如,一方被威胁着签了借款合同,这种情况下意思表示就不真实,合同的效力就会有问题。 然后是合同的内容。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借款用途必须合法,如果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那合同肯定无效。同时,合同要明确约定借款数额、币种、用途、期限、还款方式、利息等条款。例如借款金额要大写和小写都注明,避免被篡改;利息约定要合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否则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中有明确规定。 在合同形式上,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不过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可以不采取书面形式。书面形式能更好地固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日后产生争议时口说无凭。 最后,关于借款合同的生效时间,如果双方有约定,就自约定的时间起生效;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则是自贷款人实际提供借款的时间起生效。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一致。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