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借款合同在哪些情形下会被认定无效?

我最近打算和别人签一份借款合同,但是又担心合同会无效,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想了解一下,到底在哪些情况下,借款合同会被认定是无效的呢?希望能有比较全面的解答,让我在签合同前心里有个底。
展开 view-more
  • #借款合同
  • #合同无效
  • #民事行为
  • #法律规定
  • #公序良俗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借款合同被认定无效的情形有多种。 首先,当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时,借款合同无效。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借款合同是无效的。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其次,如果合同当事人签订借款合同时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也可能无效。像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就是无效的 。例如,为了逃避债务假装签订借款合同。 再者,签订的借款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般会被认定无效。不过,如果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有相关规定。比如,约定的借款利息过高,违反了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强制性规定,借款合同可能无效。 另外,签订的借款合同违背公序良俗,同样会被认定无效。比如,借款用于进行违背伦理道德的活动,这样的借款合同就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 还有一些特殊情形,比如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从事非法民间借贷的,像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他们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意思表示不真实: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情况,包括虚假表示、误解、欺诈、胁迫等。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是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