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约定夫妻共同财产才是有效的?


要让夫妻共同财产约定有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约定的主体要合法。按照法律规定,只有夫妻双方能对财产进行约定,并且在约定的时候,双方都得是完全民事行为责任能力人。这意味着双方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就有相关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之一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其次,双方的意愿表示要合法。也就是夫妻双方得完全自愿,意思表示真实。不能通过欺骗、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强迫对方进行财产约定。打个比方,如果一方以威胁另一方家人安全的方式,迫使对方签订财产约定,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因为不是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 再者,财产约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法律明确要求,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要采用书面形式。这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纠纷时,口说无凭,书面协议能更明确地体现双方的约定内容。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等多种形式,但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另外,财产约定的内容不得损害国家、社会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也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约定的内容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法律的强制要求,那这个约定就是无效的。比如,约定逃避法定义务来损害债权人利益,这样的约定就不会受到法律保护。 当满足以上这些条件后,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了。也就是说,双方都要按照约定来履行,不能随意反悔。 相关概念: 完全民事行为责任能力人:指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一般来说,在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指社会所普遍承认的秩序和一般道德观念。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