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是如何认定骗贷行为的?


骗贷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借款人通过欺骗手段来获取银行贷款。对于工商银行认定骗贷行为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提供虚假资料。借款人向银行提交的资料是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如果资料不实,就可能被认定为骗贷。例如提供虚假的身份证明,像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虚假的收入证明,夸大自己的收入水平以获取更高的贷款额度;虚假的资产证明,如虚构房产、车辆等资产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这里的诈骗手段就包括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等。所以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一旦达到一定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就会触犯刑法。 其次是虚构贷款用途。借款人申请贷款时,要明确告知银行贷款的用途,比如购房、购车、经营等。如果借款人实际使用贷款的用途与申请时所说的用途不符,且这种不符是故意为之,也可能被认定为骗贷。例如,借款人申请的是住房贷款,却将贷款用于炒股或者赌博等其他高风险活动。这违反了借款合同中关于贷款用途的约定,银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并追究借款人的违约责任。 再者是恶意隐瞒负债情况。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其中负债情况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如果借款人故意隐瞒自己的其他债务,导致银行高估其还款能力而发放贷款,也属于骗贷行为。因为这种隐瞒可能使银行面临更高的贷款风险。例如借款人已经有大量的信用卡欠款和其他贷款未还,但在申请工商银行贷款时没有如实告知。 此外,通过欺诈手段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这显然是严重的骗贷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订立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同时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贷款诈骗罪。 总之,工商银行在认定骗贷行为时,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一定要如实提供资料,遵守贷款合同约定,避免陷入骗贷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