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拆迁是否属于行政强制?


要判断违法拆迁是否属于行政强制,我们首先得了解行政强制和违法拆迁的概念。 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它主要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而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违法拆迁是指在拆迁过程中,拆迁方没有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要求,采取了非法的手段拆除他人房屋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程序违法、主体违法、补偿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在很多情况下,拆迁行为本身是一种行政行为,合法的拆迁通常会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并且可能会涉及到行政强制的手段。例如,当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搬迁,又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拆迁。然而,违法拆迁由于其违反了法定程序和要求,已经偏离了合法行政强制的轨道。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进行了严格规范。该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违法拆迁显然没有遵循这些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行政强制。 此外,《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对房屋拆迁的程序和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如果拆迁方在没有给予合理补偿的情况下就进行拆迁,这种违法拆迁行为就不符合行政强制的合法要求。 综上所述,违法拆迁不属于合法的行政强制。对于遭遇违法拆迁的当事人来说,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并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