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继承法》对于财产继承权的原则有哪些规定?


在我国,虽然《继承法》已废止,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继承编对财产继承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民法典继承编中对于财产继承权规定了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首先是保护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公民合法拥有的私有财产,在其去世后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依法继承。简单来说,就是你通过合法途径挣来、拥有的财产,以后你的家人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来继承。《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条规定“国家保护自然人的继承权”,从法律层面为公民的财产继承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无论男女,在法定继承中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比如说,在同一个继承顺序中,儿子和女儿所享有的继承权利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差别对待。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保障了女性在财产继承方面的合法权益。 再者是养老育幼、互助互济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遗产分配时,要照顾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比如,对于未成年人、老人或者残疾人等在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适当照顾。这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让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还有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在继承关系中,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这就促使继承人积极履行对被继承人的扶养义务,维护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是互谅互让、协商处理原则。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可以避免继承人之间因为遗产问题产生过大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总之,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法典继承编中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基本框架,保障了公民在财产继承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