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的法定程序是怎样的?


继承的法定程序在我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确定被继承人死亡。这是继承开始的时间点,只有当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才会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继承人,辈份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相互不发生继承。 接着要确定被继承人的遗产范围。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像房屋、存款、车辆、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都可能属于遗产。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比如某些具有人身专属性的抚恤金等就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然后是确定继承人。继承人分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法定继承人是根据法律规定的亲属关系确定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遗嘱继承人则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合法有效的遗嘱指定的继承人。 若存在遗嘱,需要对遗嘱进行确认。遗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实质要件才有效。例如,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等。 之后进行遗产分割。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各继承人对遗产继承没有争议,可以到公证处办理继承公证,然后凭借公证书到相关部门办理财产过户等手续。如果继承人之间存在争议,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来判决遗产的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