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网络诈骗有哪些手段以及构成特征?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网络诈骗的手段和构成特征。 网络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网络购物诈骗。不法分子会以“商品质量有问题,需要退款”等理由,诱导受害者点击虚假链接,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从而盗取钱财。例如,你在某购物平台买了一件商品,突然收到自称是客服的消息,说商品有问题要给你退款,还发了一个链接让你点击填写退款信息,这很可能就是诈骗。 二是网络交友诈骗。骗子通过社交平台与受害者建立联系,培养感情后,编造各种理由让受害者转账。比如,对方称自己家里有急事,急需用钱,让你帮忙转账。 三是网络贷款诈骗。这类诈骗通常以“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为诱饵,要求受害者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一旦受害者转账,骗子就会消失不见。 网络诈骗的构成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主体来看,网络诈骗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网络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从主观方面来说,网络诈骗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是故意通过欺骗手段来骗取他人钱财的。 在客体方面,网络诈骗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这意味着受害者的财产权益受到了侵害。 从客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并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处分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段和构成特征,有助于我们提高防范意识,避免遭受网络诈骗。如果不幸遭遇网络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