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可行但为什么要慎行?


“借名买房”指的是实际购房人由于各种原因,借用他人的名义来购买房屋,并以他人的名义登记房屋产权。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是可行的,然而确实需要谨慎对待,以下为您详细分析。 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限购政策、贷款条件等诸多因素,很多人无法以自己的名义买房,此时“借名买房”就成了一种选择。比如,有些人没有当地的购房资格,但是又想在当地买房定居,就会选择借用有购房资格的人的名字来买房。从法律层面讲,只要双方有明确的借名买房协议,并且该协议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依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所以,如果借名人和出名人签订了书面的借名买房协议,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借名买房”存在诸多风险,这也是要慎行的原因。首先,房产登记在出名人名下,出名人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擅自处分该房屋。比如,出名人可能会将房屋出售给第三人,依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据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如果第三人是善意取得房屋,实际购房人只能向出名人主张赔偿损失,而无法追回房屋。 其次,出名人如果对外负有债务,该房屋可能会被法院强制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法院有权对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进行查封、拍卖等执行措施。一旦出名人成为被执行人,登记在其名下的房屋就可能被执行,实际购房人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 此外,借名买房还可能面临政策风险。如果相关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借名买房的行为不符合规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某些地方出台了更加严格的限购政策,可能会对借名买房的行为进行打击,实际购房人可能会面临房屋无法过户等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借名买房”在一定情况下可行,但由于存在众多风险,所以一定要慎行。在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方式买房之前,务必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风险,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