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取保候审是好事吗


法院取保候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全面看待。 首先,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让被羁押的嫌疑人、被告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暂时不被关押在看守所,获得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在外面等待处理结果。 从积极方面看: 一是说明犯罪情节可能相对较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被取保候审,意味着犯罪情节不太严重,对社会危险性较小。例如一些初犯,犯罪行为比较轻微,可能就符合这种情况。 二是嫌疑人、被告人在候审期间能相对正常生活。在取保候审期间,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能够更好地照顾家庭、安排工作等,同时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条件为自己准备辩护。 不过,取保候审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无罪释放,也不意味着最终不会被判刑。它只是一个中间阶段的措施。案件还是会继续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如果最终被判定有罪,依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比如,因“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而被取保候审的,如果罪名成立,当事人依然会被判处刑罚(免予刑事处罚的除外),可能会被判处缓刑不用收监服刑,也可能会被判处实刑而当庭收监。 另一方面,被取保候审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要求,要遵守诸如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等规定。要是违反规定,可能会被重新羁押,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处罚。 总之,法院取保候审总体上有积极意义,但不能盲目乐观,需要重视案件后续进展,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相关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