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跟资产减值有关吗?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资产减值是有关系的。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资产减值这两个概念。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项资产实际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比账面上记录的价值要低。例如企业的存货,因为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它能卖出去的价钱变少了,这就产生了资产减值。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会计上的处理和税法上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当会计上确认的费用等在税法上还不能扣除时,就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资产发生减值时,在会计处理上,企业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会使资产的账面价值降低。但是在税法规定中,资产减值损失在实际发生之前,通常是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这就导致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产生了差异。计税基础是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资产价值。 这种差异就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就是指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企业应当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就是说,当资产减值导致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企业要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100万元,因为技术更新等原因发生了减值,计提了20万元的减值准备,此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变为80万元。但是按照税法规定,这20万元的减值准备在当期不能扣除,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还是100万元。那么就产生了2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果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是25%,就应该确认5万元(20×25%)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这样在未来实际发生资产损失时,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可以用来抵减应纳税额。所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资产减值是密切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