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不起诉的话是否还有必要评残?


在交通事故不起诉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评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评残的概念。评残,也就是伤残鉴定,是指由具有专业资质的鉴定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对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的身体损伤进行评定,确定伤残等级。伤残等级一般分为十个等级,从一级(最严重)到十级(相对较轻)。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这表明,在交通事故中,若伤者构成伤残,可依法获得相应的残疾赔偿金等赔偿。 接下来分析不起诉情况下评残的必要性。如果不打算起诉,评残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评残结果是确定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在与对方协商赔偿时,有了明确的伤残等级,能更合理地计算出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赔偿项目的具体数额。例如,不同的伤残等级对应的残疾赔偿金系数不同,一级伤残的系数为100%,十级伤残的系数为10%。通过评残确定了伤残等级,就能准确计算出应得的赔偿金额,避免协商赔偿时因赔偿数额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另一方面,评残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伤残鉴定报告,能让对方清楚了解伤者的伤残程度,增加协商赔偿的说服力。即使不通过诉讼解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伤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需要评残的情况。如果伤者的损伤较轻,明显不构成伤残等级,或者双方已经就赔偿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且赔偿金额足以弥补伤者的损失,那么评残的必要性就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不起诉时,评残对于确定赔偿金额、保障自身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是否有必要评残,需要根据伤者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