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经营范围是否属于犯罪?


在探讨超出经营范围是否属于犯罪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经营范围是指企业在登记机关登记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它规定了企业可以从事哪些经营活动。 一般情况下,超出经营范围并不直接等同于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条第四项规定,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这说明超出经营范围更多的是面临行政上的处罚。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超出经营范围可能会构成犯罪。比如,如果超出经营范围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定的许可才能开展的业务,而企业未取得相应许可就进行经营,就可能触犯刑法。以非法经营罪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所以,判断超出经营范围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所超范围经营的业务是否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以及是否达到了犯罪的标准。如果企业只是偶尔、轻微地超出经营范围,且所经营的业务并非法律禁止或需特殊许可的,通常不会构成犯罪,而是会受到行政处罚。但如果涉及非法经营等严重违法情形,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经营范围的规定,若有拓展业务的需求,应及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