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陌生人打了,家长打回去是否犯法?


在孩子挨陌生人打了之后,家长打回去是否犯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正当防卫和故意伤害。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当不法侵害停止后,就不能再以正当防卫为理由进行反击。而故意伤害则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如果孩子正在遭受陌生人的殴打,家长为了及时制止这种不法侵害,采取合理的方式回击,使陌生人停止对孩子的伤害,这很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构成违法犯罪。例如,陌生人正在持续对孩子拳打脚,家长为了阻止,将陌生人推开或者适度控制住对方,这种行为大概率属于正当防卫。 然而,如果陌生人已经停止了对孩子的侵害,家长出于愤怒仍然对陌生人进行殴打,造成对方身体损伤,就可能构成故意伤害。比如,陌生人打完孩子后已经停手,家长却冲上去对其进行殴打致其受伤,这种情况就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伤害后果达到轻伤以上,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故意伤害罪。 所以,孩子挨陌生人打后,家长应保持冷静,优先选择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如及时报警,让警方介入处理,以维护孩子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