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主持正义的吗?
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用来主持正义的,但最近听到有人说法律不是主持正义的,这让我很困惑。我想知道从法律专业角度来看,法律到底是不是主持正义的呢?它的作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呀?
展开


法律是否主持正义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正义”的含义。正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公平、公正的状态,也就是让好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在法律领域,正义有更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强调的是法律实施过程的公平性,比如在司法审判中,各方当事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进行陈述、辩护,法官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审理。实体正义则关注结果的公正性,也就是最终的判决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 从法律的目的和作用来看,法律是具有维护正义的功能的。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实现正义奠定了基础。许多部门法,如《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等权利,这体现了对实体正义的追求。《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确保当事人能够在公平的程序中解决纠纷,这就是程序正义的体现。 但是,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实现绝对的正义。这是因为法律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法律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涵盖所有的情况。此外,在一些案件中,由于证据的缺失、当事人的隐瞒等原因,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与我们所期望的正义有所偏差。 所以,虽然法律的目标是维护正义,但它并不能保证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都能实现绝对的正义。法律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应该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实施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正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