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上写的工资很低实际发的要高是否合理?


在探讨劳动合同上工资约定低而实际发放工资高是否合理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之一。这意味着,工资条款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资数额、支付方式等内容。 从表面上看,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低而实际发放工资高,对劳动者似乎是有利的。但这种做法其实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和不合理之处。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规避一些法律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计算社会保险费、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等方面,可能会按照合同上的低工资标准来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如果用人单位以合同上的低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就会导致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当劳动者退休、生病、失业等情况发生时,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就会相应降低。 对于劳动者来说,虽然短期内拿到了较高的工资,但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如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者的权益可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因为在劳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劳动合同往往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如果劳动合同上约定的工资较低,而劳动者又无法提供其他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实际工资水平,那么仲裁机构或法院很可能会按照劳动合同上的工资标准来认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从而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这种做法还可能违反税收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如果用人单位故意压低劳动合同上的工资,可能会导致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从而面临税务风险。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上写的工资很低实际发的要高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并且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理的工资待遇,并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