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夫妻协议离婚时有用吗?


婚内夫妻协议在离婚时是有用的,但要满足一定条件才具有法律效力。 首先得了解一个法律概念,什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简单说,就是这份协议在法律上被认可,双方得按照协议的内容去履行各自的义务。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对于婚内夫妻协议而言,就是夫妻双方都要是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签协议的时候是真心实意的(意思表示真实),而且协议里的内容不能违法,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和秩序(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 比如夫妻双方约定,把家庭财产都给一方,另一方净身出户,这个约定只要是双方自愿,没有强迫、欺骗等情况,也不违法违规,那么在离婚时就是有效的。但如果协议里约定限制一方基本人身权利,像限制对方再婚自由,那就因为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而无效。 另外,离婚协议要在完成离婚登记后才生效。《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说,光签了协议,没有去办理离婚登记手续,那这个协议在法律上还不能算正式生效,只能作为双方曾经协商过的一个证据。 要是一方在签协议后反悔了,除非能证明签协议的时候受到了欺诈、胁迫等情况,不然法院一般会认定协议有效。例如,一方用威胁对方生命安全的手段强迫对方签了不利于自己的财产分割协议,那么受威胁方在离婚时可以向法院说明情况,提供证据,法院查证属实后,可能会判定该协议无效或部分无效。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简单讲就是一个人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的能力。像成年人一般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可能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一个人在做某个法律行为(比如签协议)的时候,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是一致的,没有被欺骗、被强迫等情况。 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社会基本的道德和秩序要求,法律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能破坏这些基本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