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是必须要做的吗?


医疗事故鉴定并非必须要做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医疗事故鉴定。简单来说,医疗事故鉴定就是由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患者损害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判断的一种活动。 从法律角度来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这表明,在涉及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或者医患双方协商需要确定是否为医疗事故时,鉴定是一种可选择的程序。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患者认为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错,要求赔偿,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就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那么不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也是可以的。例如,双方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损失,如医疗费、误工费等,结合具体情况协商出一个赔偿数额,签订赔偿协议。 然而,如果医患双方对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责任程度以及赔偿数额等存在较大分歧,医疗事故鉴定就可能成为解决争议的关键。通过鉴定,可以明确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过错的程度以及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后续的赔偿等问题提供依据。比如,鉴定结果为医疗机构存在主要过错,那么在赔偿时,医疗机构就可能需要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 另外,除了医疗事故鉴定外,患者还可以通过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进行判断,而不局限于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如果患者选择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法院也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鉴定以及进行何种鉴定。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鉴定不是必须要做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医疗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