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我最近打算去做个公证,但是心里有点没底,不知道公证到底有没有用,具不具备法律效力。我就怕花了钱办了公证,到时候发现没什么用,那可就亏大了。所以想问问,公证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呢?
展开


公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下面从不同方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简单来讲,就是由国家认可的公证机构,对一些事情的真实和合法进行证明。 在证据效力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这意味着,在打官司等法律程序中,经过公证的事项通常会被法院直接认定为事实。比如,您对一份合同进行了公证,在后续因为这份合同产生纠纷时,法院一般会认可这份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除非对方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 在强制执行效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就是说,如果债权文书经过公证,并且债务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那么当债务人不还钱等情况发生时,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用再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 在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方面,有些情况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才能生效。比如,在一些涉外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可能就要求进行公证。如果没有进行公证,那么这个法律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公证在很多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法律效力的,它能为我们的民事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