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划分协议扫描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财产划分协议扫描件的法律效力问题较为复杂。 从证据角度讲,扫描件本质上是图片,属于复印件形式。由于在技术层面它可以被篡改,所以仅仅凭借扫描件,其证明效力是比较低的。 在法律体系中,合同原件属于原始证据,同时也是直接证据,它的证明力是最高的。比如在打官司时,拿着合同原件作为证据,更能被法院所采信。而扫描件相当于复印件,并非原始证据,要是仅依靠扫描件去打官司,很难获得法院的支持。虽然原件也存在被篡改的可能,但能够通过鉴定来辨别,若原件被鉴定为真实,便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然而扫描件即便鉴定为真实,也不能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这就是两者的关键区别。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就表明,一般情况下,单独的财产划分协议扫描件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不过,如果对方认可这份扫描件,那么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证明作用。另外,如果扫描件经过公证处公证,那么它就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当作原件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能够提供其他相关证据与扫描件相互佐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扫描件也能作为定案的证据,从而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 总之,财产划分协议扫描件并非绝对没有法律效力,但在使用时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建议尽量保存好协议原件。 相关概念: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比如合同原件,它直接来源于合同签订这一原始行为。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合同原件能够直接证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主要事实。 证据链:是指一系列证据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共同证明一个事实。例如在财产划分协议纠纷中,扫描件可能需要结合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来证明财产划分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