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是否属于校园暴力?


语言暴力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语言暴力通常表现为通过辱骂、嘲笑、起侮辱性绰号、恶意造谣等方式对他人进行精神上的攻击。它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受害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从法律层面来看,虽然我国没有专门一部法律直接定义和规制校园暴力,但有多部法律可以对校园语言暴力行为进行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如果学校未履行上述职责,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语言暴力可能会导致受害者精神损害,受害者可以根据该条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此外,如果语言暴力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比如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将面临刑事处罚。 总之,语言暴力属于校园暴力,当遭遇这种情况时,受害者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学校等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履行职责,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