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捐赠和医疗机构受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医药企业进行捐赠以及医疗机构接受捐赠的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法律层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医药企业捐赠和医疗机构受赠两个角度,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从医药企业捐赠角度来看。捐赠主体资格需要明确,根据《慈善法》规定,依法成立、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可以开展慈善活动以及接受捐赠。所以医药企业若想通过慈善组织捐赠,要确保其符合法定条件。在捐赠物品方面,《产品质量法》要求,捐赠的药品等医药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企业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进行捐赠。 在捐赠程序上,医药企业应当与受赠方签订书面捐赠协议,明确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用途、交付时间等内容。捐赠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要遵守。并且,企业捐赠后,要取得合法有效的捐赠票据,这不仅是财务处理的需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相关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其次,对于医疗机构受赠而言。在接受捐赠前,医疗机构要对捐赠方的资质和捐赠物品进行审查。查看捐赠的医药产品是否有合格证明、质量检验报告等,避免接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品。同时,要确认捐赠的目的和用途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医疗机构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发展需要。 在接受捐赠时,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与捐赠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于捐赠财产的使用方向、监督管理等方面要作出详细约定。并且,要建立专门的捐赠财产管理台账,对捐赠财产的收入、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捐赠财产的使用公开透明。 在使用捐赠财产时,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捐赠协议的约定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如果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方的同意。否则,捐赠方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违约责任。另外,医疗机构还要定期向捐赠方和社会公开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捐赠方和社会的监督。 总之,医药企业捐赠和医疗机构受赠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捐赠活动合法、合规、透明,从而保障捐赠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其公益价值,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